军史资料
《新四军第4师部队发展概况》
岳思平
新四军第4师,系由八路军第4纵队改编而成,它是创建和发展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一支主力部队。
一、开赴豫东抗日
前线,创建豫皖苏边根据地
1938年夏,徐州、开封相继失陷,豫东大片国土沦为敌占区。9月初,周恩来和叶剑英同志指示中共河南省委,将工作的重心移至豫东,开创苏鲁皖边区,与八路军冀鲁豫部队取得联系。为执行这一战略任务,彭雪枫率两个新兵连及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留守的一部分干部等共三百七十余人,于9月30日从确山县竹沟镇出发,向豫东抗日前线挺进,开展豫皖苏边抗日游击战争。10月上旬,在西华县杜岗与吴芝圃领导的豫东游击第3支队一部及肖望东率领的先遣大队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谭友林任副主任,下辖第1、第2和第3大队,张太生、滕海清和冯胜分别任大队长,全支队计一千零二十人。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该支队在继续东进的过程中,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相继取得淮阳以北之窦楼、睢县西陵寺和杞县陈寨、宋庄等战斗的胜利,扩大了我军的政治影响,并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建立了统战关系,从而初步打开了豫东敌后抗战的局面。
1939年初,游击支队组建了第1、第2、第3团和随营学校,共一千七百余人,3月上旬,该支队一部东进肖县和宿县地区。6月,彭雪枫率第2、第3团向淮上(淮北以北、浍河以南、津浦铁路以西、宿蒙公路以东)地区进军,于9月6日回师涡北新兴集。主力转入整训,一部继续开展永(城)、夏(邑)地区工作。此时,部队迅速扩大到七千三百六十余人,建立了永城、夏邑、肖县、宿县和亳县等县人民政权,使豫皖苏边区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ニ、组建八路军第4纵队,
发展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
1939年11月,游击支队扩编为新四军第6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三个团、四个总队和随营学校。第1团,团长张太生、政委李耀;第2团,田长兼政委滕海清;第3团,团长周时源、政委方中铎。此外,四个总队为:第1总队由永城地方武装改编,总队长鲁雨亭、政委孔石泉。第2总队由我党领导的西华地方武装第1战区自卫军第7路改编,队长王学武(后为胡晓初)、政委向明。第3总队由肖县和宿县地方游击队改编,队长兼政委谭友林(后队长为耿蕴斋)。每个总队各辖两个团。不久,第4总队在皖东北地区成立、总队长兼政委张爱萍。全支队共有一万二千余人。
第6支队成立后,以第1团加强皖东北工作,以四个团向北开辟商(邱)、宁(陵)和砀(山)南等游击区,并抽调大批干部充实地方政权、成立了豫皖苏边联防委员会,从而扩大了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此外,组建了特务团(团长程志远、政委蔡文福),随营学校也扩大为抗日军政大学第4分校。至1940年6月,第6支队发展到一万七千八百余人。
豫皖苏边区部队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为活动在冀鲁豫边区的八路军第2纵队一部南下华中创造了条件。1940年5月下旬,该纵队第344旅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率第一梯队第687团、第689团和新编第2旅第6团南下,于6月20日抵新兴集与第6支队会师;随后,第二梯队由第2纵队政委黄克诚率领新编第2旅第5团和第688团进入豫皖苏地区,从而增强了华中敌后我军抗战的力量。
7月,八路军第2纵队第344旅、新编第2旅主力,与新四军第6支队(欠第4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新编第2旅改称第2旅;第344旅改称第4旅;第6支队第1、第2、第3团编为第5旅:第6支队第1、第3总队编为第6旅;另设一游击司令部。8月,第2旅、第4旅的第7团和第6支队第4总队编入八路军第5纵队。第4纵队下辖第4、第5、第6旅和特务团、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及抗大第4分校。第4旅,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辖第11和第12团;第5旅,旅长滕海清、政委孔石泉,辖第14团;第6旅,旅长谭友林(代旅长饶子健)、政委吴芝圃(后为赖毅),辖第16、第17、第18团。全纵队计一万七千余人,执行向西防御的任务。不久,调至皖东北地区的原第6支队第1团归建,改称第5旅第13团。
三、改为新四军第4师,
巩固淮北抗日根据地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中央军委决定将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统一整编为新四军的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等部。其中,第4师由八路军第4纵从编成,彭雪枫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0、第11、第12旅、肖县独立旅和特务团及抗大第4分校。第10旅,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辖第28、第29团;第11旅,旅长滕海清、政委孔石泉,辖第31、第32、第33团;第12旅,旅长谭友林(代旅长饶子健)、政委赖毅,辖第34、第35团;肖县独立旅辖独立团和雨亭总队(1941年3月,肖县独立旅编入第12旅)。全师共一万五千余人。
1941年春,国民党第12、第92军等部,共九个师约十余万人,进犯我第4师和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我军进行了自卫反击作战,因敌众我寡,于5月除留睢杞太独立团等地方武装共ー千八百余人坚持原地斗争外,主力撤出豫皖苏边区。
第4师转至皖东北地区(后扩大为淮北苏皖边区)后,部队进行了整编和整训。6月,撤销第12旅旅部,充实和调整了第10旅和第11旅。原第11旅第33团除一个连编入第31团外,主力编入第10旅第28团和第29团;第12旅第34团直属师;第35团编入第11旅的第31团和第32团。同时,将各旅骑兵集中编为师直属骑兵团;师特务团改为特务营。全师共九千四百余人。7月,原新四军政治部主任邓子恢调任第4师政委。该师在洪泽湖西南仁和集召开了团以上干部参加的军政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肯定了部队三年来在豫皖苏边区发展抗日根据地的成就,总结了反顽斗争的经验和教训,统一了今后巩固淮北津浦路东、坚持津浦路西的战略思想,明确了作战任务。9月,第10旅与第3师第9旅对调了建制。第9旅,旅长韦国清、政委康志强,下第25、第26、第27团。11月,第34团全部编为地方武装。同时,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改编为淮北苏皖边军区(淮北军区),司令员赖毅、政委刘子久。至年底,全师发展到一万三千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