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耀华讲述六克亳州

       解放战争时期,处于豫皖苏三省交界处的亳县(即今天的亳州市区)成为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竞相夺取的战略要地。1947年2月1日至1948年2月21日,一年之内,为解放亳州,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六次交锋,反复“拉锯”,惊心动魄。

       刘耀华的老家是原谯城区立德镇母庙乡,位于亳州东南部,1947年秋天,17岁的刘耀华还在古城镇一所私人中学求学,有一天他刚吃过晌午饭,突然学校西南角响起一阵枪声,刘耀华觉察到可能是自己家那边出了事,连忙往家赶,路上有人告诉他,是国民党和解放军打起来了。局部的两军拉锯战由此打响。

       那段时间,整个村子处于一种紧张的气氛中,乡亲们出门都自危。“有次我去我姐家走亲戚,被一群国民党盘查了几句,最后才放我走。”这样的好运气不是人人都有。同村的一个年轻人出门穿双了新鞋,被国民党找借口抢了去;高庙街上的木匠在买树的途中,被当成解放军的“探子”直接活埋。显然对于这位从战火中走出来的九旬老人来说,那并不只是一段冷冰冰的历史。“我也看过一些抗战影视剧,虽然有些情节过于夸张了,但是大体上和我见过的情景差不多。
       1947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豫皖苏六地委、六专署机关驻进利辛县张村铺西七里的傅郢孜,在张村铺兴办了第六中学,也就是由郭沫若题写校名的现在张村中学的前身。在六中求学期间,刘耀华几乎每天都要迎接来自“敌占区”的同学,“当时周围的怀远、凤台、颍上还都没有解放。”让刘耀华感到巧合的是,1954年他去省里学习,遇到了一名自己曾欢迎过的六中校友。“他以前挎着洋烟篮子卖烟,在学校门口问我们他能不能上学。亳州全境解放后,他在涡阳县城关区也搞民政工作。”“以前老百姓的政治概念不强,只想着能过上安稳日子。”刘耀华回忆说,拉锯战打响时,解放军一来,不仅和老百姓同吃同住,还帮忙打扫院子、把水缸挑满,和国民党的军队一来就占地抢粮抓人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老百姓拥护共产党、拥护解放军的原因。

    1952年,刘耀华被调到亳县民政科,后来成为亳州民政局副局长直到退休。